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下载彩名堂预测计划软件 > 新闻动态 >
『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』
图片
奚九一首提“筋疽”
奚九一教授根据患者皮肤、神经、肌腱、血管及趾骨等组织的不同变性,将糖尿病足分为五大类型:末梢神经变性型、皮肤变性水疱型、趾跖骨变性萎缩型、动脉硬化闭塞缺血(脱疽)型、肌腱变性(筋疽)型。坏疽主要发生于脱疽型和筋疽型,其他三型很少出现坏疽。
脱疽系血管病变缺血坏死,属阴证,患足厥凉,肢端苍白或紫黑,间歇跛行,静息痛剧烈,缺氧,动脉搏动消失,呈干性坏死。而筋疽并没有明显的缺血指征,其坏疽好发于趾、跖、踝、小腿的伸展肌腱、筋膜,局部皮肤水疱干黑,肌腱变性坏死,形成穿透性溃疡。
筋疽临床演变有六大特点:
患足血供良好,肢端无缺血体征;
早期有局限性巨型实性肿胀(非化脓性感染);
坏死肌腱暴露后呈窦道,有多发性病灶者,可呈穿透性溃疡,伴弥漫性炎症,难以控制;
持续高血糖及低蛋白血症等,难以控制;
易诱发酮症酸中毒;
老年患者易并发心、脑、肾、肺病变及胸腹水等,危及生命。
其辨证要点为湿郁筋损,属阳证范畴,因病发筋膜、肌腱,预后凶险,故以“筋疽”名之。
糖尿病特发肌腱变性坏疽(筋疽),是奚九一教授通过长期大量临床观察,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概念。他发现糖尿病足坏疽之中,截肢率最高,伴全身症状最严重的类型多为筋疽,若能及早鉴别诊断,正确处理,可使绝大多数患者能免于高位截肢致残。
奚九一教授对此提出“急则清湿解毒、及早清除失活肌腱,缓则益气养筋”的治疗观点。依此理论指导临床,可将50%的截肢率降低至4%左右。
其典型医案如下:
医案1
患者杨某,女,61岁,上海市人,2006年4月10日初诊。主诉:左足烫伤半月,加重4天。现病史:患者半月前左足第三趾烫伤形成水疱,继而趾体紫瘀,形成坏疽。有糖尿病史4年,血糖控制不佳,无间歇性跛行史。外院诊治效果欠佳。4日前,病情加重,红肿上漫,伴发热体温38~39℃,遂来我院。现患者左足红肿,疼痛剧烈,影响睡眠,伴发热,小便色深,大便2日一行。
体检: 体温38.5℃,左足第三趾残端溃破,大小约1.5cm×2cm,肉芽尚红,夹黄腐较多,趾骨外露,分泌物少、稀,秽臭。左足踝以下红肿,前足跖皮肤温度明显增高,第三趾沿肌腱至足掌心有波动感。左足背动脉、胫后动脉搏动正常,左足抬高苍白试验“-”。舌质红,苔厚黄腻,脉滑数有力,脉搏98次/ 分。
实验室检查:血糖26.3mmol/L,尿糖“++++”,血红蛋白111g/L,白细胞12.4×109 /L,红细胞沉降率65mm/h,白蛋白26g/L。
西医诊断:糖尿病足坏疽——肌腱变性坏死。
中医辨证:筋疽,证属湿热郁久化毒蚀筋。
治法:清热解毒,清筋除腐。
处理:①苦参15克,茵陈15克,生大黄10克(后下),黄连10克,黄柏10克,半边莲15克,金银花30克,蒲公英30克,甘草10克,7剂,水煎服;
②0.9%氯化钠溶液40ml+头孢曲松(菌必治)1g静脉注射,2次/日;
③0.5%甲硝唑液200ml静脉点滴,1次/日;④清创,祛腐清筋术,清除变性腐烂肌腱及坏死组织,每日蚕食清创结合部换药,0.5%甲硝唑液湿敷创面,用芙蓉膏外敷创面周围的红肿组织。
经治10天,左足红肿热痛明显缓解,创面肉芽转红,腐肉渐尽,创面缩小,局部皮肤温度降低,体温正常,大便每日一行。经治47天,创面基本痊愈。
根据糖尿病筋疽急性活动期,患足多呈现为潮红、灼热、肿胀,伴全身发热,血糖持续不下的特点,奚九一教授指出筋疽之证,以清解湿毒为第一要旨,常用大黄、黄连、黄柏、苦参、茵陈等清解湿毒治疗。同时,奚九一教授主张糖尿病足筋疽应尽早清创,一般沿肌腱走向取纵向切口,清除变性坏死的肌腱筋膜组织,以切开潜行的空腔或窦道保持引流通畅为要。及早清创,使邪有去路,减少毒素吸收,则全身高热、高血糖等方可得到缓解和控制。
另外,奚九一教授还指出糖尿病足清创不宜太过,最好采取蚕食或啄食的方法,分次清除腐腱为佳。清创后必须采用中西药外洗,以达到清热解毒、祛腐抗炎的作用。一般经治疗1~2周即可使患者病情好转。
对于证属阳虚寒凝类型的脱疽,奚九一教授喜用“麻黄附子细辛汤”加减治疗,取其扶阳散寒湿,并兼温清并用。如:
医案2
患者罗某,男,57岁。糖尿病病史6年,脑梗死病史2年,高血压病病史10年,右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半年。2007年1月10日因“右足第四趾发绀疼痛已半月”首次就诊,体胖,肢体偏冷,桡动脉搏动存在,两大腿及腹壁满布网状淡紫斑,按之褪色。两足背动脉搏动减弱,胫后动脉搏动消失,腘动脉搏动存在,双下肢抬高苍白试验阳性,股动脉及颈动脉未闻杂音,左手指拘急不能握拳,纳食可,舌胖有齿痕,脉细迟,心率62次/分。患者曾做CT检查:右侧髂内动脉瘤,左侧髂总动脉瘤,瘤壁可见附壁血栓。告知不宜手术,遂转求中医。
处方:淡附子15克(先煎1小时),麻黄5克,细辛3克,干姜10克,甘草10克,垂盆草30克,海藻30克,豨莶草30克,炙全蝎6克,蜈蚣2条,蝉蜕10克。
服7剂后,患足疼痛缓解,自觉对症,再服7剂。
1月25日复诊,右足第四趾发绀缓解,疼痛消失,但仍感觉肢体怕冷。处方调整如下:淡附子25克(先煎1.5小时),麻黄9克,细辛6克,肉桂6克,熟地15克,桂枝12克,干姜15克,甘草15克,垂盆草30克,海藻30克,豨莶草30克。
服药2周后,患者再来复诊,诉肢体怕冷缓解,患足疼痛缓解,体检发现两大腿及腹壁网状紫斑消退。效不更方,共服用1年余,左手指拘急已舒,能步行。
患者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,应谨防中风。
患者体胖,舌嫩胖,证属阳虚,用麻黄、附子、细辛三味药温肾气、发阳气,海藻、豨莶草、垂盆草等软坚化痰,熟地滋阴补肾,防诸药温燥伤阴。实验研究发现垂盆草、甘草有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功能。此方长服可以明显改善间歇性跛行,预防中风,促进小血管新生。
另外脱疽系血管病变缺血性坏死,活血化瘀是医家常用的治疗方法。奚九一教授对此持“因虚致邪,因邪致瘀,祛邪为先”,邪去则血脉自通的观点,因此奚九一教授用之但不主张过早、过多使用,而是主张在辨病的基础上,在此病的急性活动期,以祛邪为先,慎用活血药,以免耗气动血,致炎症扩散;在此病的好转、缓解期,邪去正虚瘀留,以扶正与化瘀结合,并根据辨证结果,采取温阳化瘀、凉血化瘀、活血利水、滋阴活血、益气活血、解毒活血等法。
仝小林教授认为这样的治则、治法丰富了活血化瘀的内容,又突破了传统活血化瘀的瓶颈。
END
温馨提示: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,不作为用药指导。请勿盲目试药,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!具体用药请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。传播中医文化,感受中医力量,感谢您的关注,收藏再看,让更多的人受益~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下一篇:没有了